藏海寺

  • 来源: 常熟市佛教协会    作者: admin    时间: 2019/8/23 15:03:43    点击率: 1075

     藏海寺位于虞山南崖拂水岩上,下瞰剑门,崖壁峭立,旁临石洞,云气霏霏。此寺宋代名“觉海庵”,明洪武四年(1371),僧道原重建,改称拂水东庵。嘉靖至万历间,僧等慈来此梵修,未几又废。崇祯十年(1637),僧涤尘、道梅从九华山卓锡驻此,募建地藏殿、观音殿,又建药师殿,未竟。清顺治初道梅在山前烧香浜购置下院,为接待之所。志载:“藏海禅院旧称拂水东庵,虽原始于宋而实创自明,洪武开山,崇祯再造,逮于玉琳国师来虞,因大慈老人之建塔迄,洪济法嗣为主庵,会上诏之叠颁,荷天恩之特敕,遂乃改庵为寺,赉赐今名,宗风大振,为三吴朝拱之地。”
     玉琳,顺洽帝师,志载:“顺治十六年,僧玉琳奉敕还山,赐金葬母,有自撰筑塔记。吏部尚书金之俊题碣曰:“报恩草堂大慈老人墓”。已亥三月,玉琳人京觐见,应对契上旨,供养万善殿中,时问法要,启奏别录,敕封为大觉禅师,加封为大觉普济禅师。师为葬母故,力请南归,特赐帑金,资营葬。是冬,遍择胜地,来游虞山,乐拂水岩山水清净,因卜藏海禅院之后建塔,而是院遂开法接众,屹成丛林席矣。”玉琳筑其母大慈老人塔于院后,命弟子德岩、洪济相续主持院务。康熙间,洪济续建药师殿、祖堂、丈室、客寮等。雍正间,住持折庵再于西门内水关桥购置新下院。后历任住持均有建树。乾隆四十年(1775),住持净明募陈士煌捐建大悲殿。咸丰十年(1860)除药师殿外,其余殿堂寮房均毁。同治六年(1867),住持福清重修大悲殿,重建祖堂、客寮。光绪二十五年(1899),住持澈尘重建丈室,增建藏经楼,民国七年(1918),与监院戒非辑印《虞山藏海寺志》。民国二十三年(1934)部份殿堂毁于香火,经住持戒非竭力募修,渐复旧观。建国后列为保留寺院,还举行过莲忍方丈升座仪式,上世纪50年代末逐渐颓败,至60年代夷为平地。
藏海寺周围主要有以下诸胜:
    拂水岩,在虞山南崖,《龚志》云:“拂水岩者,两崖峭立,悬瀑下垂,为西南风捲而倒飞,微如坠珠,盛如掀练,宇內奇观也。”历代名流题咏甚多,明沈周诗云:“绝壁云扶将堕石,豁崖风勒下奔泉。”明王世贞诗云:“风岩昼激诸天雨,阴壑寒生万树涛。”清宗延辅诗云:“贪看拂水小流连,望里飞凫比画船,不怕霸王鞭路险,却从后山绕山前。”
剑门,《邓志》云:“剑门石在拂水岩之东,两崖中豁如剑劈,旧称剑门石”。剑门摩崖石刻有五:
一、「剑门」,嘉靖丙申题。
二、「烟岚高旷」,康熙御书。
三、「果然」,款署就泐。
四、「仰止」,款署雪鸿。
五、「观止」,款署范小谷。
旧有「题名石」,清道光时两江总督陶澍,江苏巡抚林则徐等因治白茆浏河曾同登此山。又有「去思石」,署万历甲辰,为县令谭昌言立。
     剑阁,明御史钱籍建,位于剑门之巅,栋宇翼如,有两柱联,一曰:“无边风月供嘲弄,有主江山属剪裁”。一曰:“绝壁剑开,伊阙羊肠应让险;重湖镜列,洞庭彭蠡合争奇。”游人过之咸叹赏之,后籍以事败,阁亦久圯,今已重建。
三沓石,《桑志》云:在拂水南崖,危然卓立,其最上者,长可丈余,阔六七尺,厚二三尺,中一石端方如几,最下一石,仅如河斛,三石三沓,欲坠不坠,其下可通往来。一作三叠石。
长寿桥,在拂水两岩间,石梁横跨其上。今重整修。
     漱玉亭,《姚志》云:在拂水岩,邑令赵国琦建,与常雨亭两崖相对,中有小桥相通,今移建于藏海寺之东园。